【文博在線】炎帝中廟:有一種驚艷叫藻井
神農炎帝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締造者,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,和黃帝軒轅氏一起,被尊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,受到普天下炎黃子孫的欽敬。作為神農炎帝故里,我們高平與神農炎帝有關的歷史遺存數量龐大,而坐落在神農鎮中廟村的炎帝中廟尤為引人注目。炎帝中廟,也稱古中廟,地處羊頭山腳下。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背景
古中廟坐北面南,二進院落,東西寬41米,南北長654米,占地面積2665平方米。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山門、太子殿、正殿,下院建有舞臺、文昌樓、禪房等。
無梁藻井 堪稱古建一絕
進入山門之后,是一座建在1.5米臺基上的太子殿,俗名叫無梁殿。太子殿的奇特之處在于整個建筑沒有梁,使用柱枋斗拱支撐藻井而建成。
藻井是中國古代殿堂建筑中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做法,它的外形像個凹進去的井。在井的旁邊加上藻文來裝飾,因而被稱作藻井。一般用來裝飾屋頂,還具有一定的承重功能。
穹頂上的絕美藝術
“交木如井,畫以藻文”,匠人們極盡精巧之能事,營造出穹頂上的絕美藝術——藻井。它往往位于古建筑天花板的正中央,或者佛壇與寶座之上。當我們抬頭仰望,人間福美、世上華彩映入眼簾,直讓人連連驚嘆。
無梁殿內的藻井呈八角形狀,中間懸掛著垂蓮柱,柱子的頭部斗拱作五鋪,在柱子的底部用方形的素面做基礎,用隔扇裝飾起來。在垂蓮柱上方還有斗拱來承托脊槫,這是元代的垂花構建,質地樸素簡單。
太子殿碑文的感人故事
整個太子殿并不算太大,里面卻別有洞天,包括墻壁上的一個碑文,古建愛好者邢秀德老師介紹說,碑文是建太子殿時的銘記。
碑文講述了當時太子殿是在這看廟的夫婦倆所建,在元至正二十一年,廟開始建時,丈夫去世,剩下妻子后,妻子多方籌資,召集匠人,用六年時間完成了這項工程,所以說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。也反映了當時建太子殿是一個民間行為,現在老百姓所說的自動自發修建的。
廟宇碑刻記炎帝
炎帝大殿,也稱始祖殿,主要供奉的是炎帝始祖。
從殿外碑文中可知,中廟為皇帝敕建之廟,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廟院,是年代最古老、聲名遠揚的炎帝文化遺存。
高平作為炎帝故里,其擁有的炎帝古廟、碑記、石刻,無論是數量規格還是密集程度,內容最為豐富完整、影響最為厚重深遠,在全國首屈一指、實屬罕見。
而這些關于炎帝故事的流傳,境內保存諸多的炎帝文化遺址遺跡,也為炎帝文化的傳承奠定了許多實物基礎。
本頁二維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