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解讀】高平古八景之“游仙曉鐘”
東方剛露出魚肚白,隱隱約約還有幾顆睡眼惺忪的星星,春風輕輕地吹拂著,美好的一天開始了。早起的鳥兒已在蓊郁的山林間起勁地鳴叫,丹河兩岸的村莊仿佛還沉浸在睡夢中,河中氤氳飄浮,空氣中彌漫著六月天特有的氣息,這時從游仙寺傳出了雄厚激揚的鐘聲?!斑?、哐、哐……”,鐘聲不緊不慢,愈傳愈遠,聲播數十里之外。聽見鐘聲,寺中的僧人開始忙碌起來,有的在院中執帚清掃落英,有的在殿內拂拭著佛座上的纖塵,有的在準備著誦經早課;周邊準備考取功名的莘莘學子們聽見這震顫心房的鐘聲,再不敢貪戀被窩里的舒適,急忙起床洗漱,開始了大清早間的四書五經背讀;聽見鐘聲,村婦開始打掃庭院,放出籠中關著的雞鴨,然后為一家老小準備早飯。就連老黃牛聽見這熟悉的鐘聲似乎也興奮起來,哞哞叫著,等著跟主人下田勞作。山上的松柏、路邊的花草、田間的禾苗也好像受到了這悠揚鐘聲的刺激,精神抖擻,生機勃發。這便是高平古八景之一“游仙曉鐘”所傳遞的意境。
(游仙寺)
游仙寺的鐘聲從唐代開始,一直警醒著丹川兩岸的人民,穿越了近千年時光,但不知何時這鐘聲戛然而止,就連鐘的下落也無人知曉,成為了一個難解之謎,“游仙曉鐘”變成了高平百姓心中一個美好的回憶。
“游仙曉鐘”為何入選高平八景,先得簡述一下“八景”之由來。近來搜羅有關風物民俗志書,得知“瀟湘八景”為天下八景之濫觴。宋代沈括《夢溪筆談·卷十七·書畫》中有一段話:“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,尤為平遠山水,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、遠浦帆歸、山市晴嵐、江天暮雪、洞庭秋月、瀟湘夜雨、煙寺晚鐘、漁村落照,謂之八景, 好事之多傳之”。后又有文苑佳話,說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流寓湖南時,在長沙看到了宋迪所繪《瀟湘八景圖》,大為贊賞,即以“八景圖”為素材,結合自己的觀察體味,作《瀟湘八景詩并序》,后代文士隨之唱和,由此開啟“八景”題詠之風,這就是所謂“詩傳八景”。但“八景”題詠何時盛行各地呢?這還真不好考證,估計也沒有統一時間。高平清順治版的縣志中錄有陳顥詠長平八景的詩,多數學者認為他是金元時期的人,但也有認為他是清代人。清代朱彝尊《曝書亭序跋·八景圖跋》說,宋迪工于畫平遠山水,但是,當時作者意取平遠意境而已,不是專寫瀟湘風情?!板试诵沃柙?,其后自京國以及州縣志,靡不有八景存焉?!痹鷮懓司暗脑娪卸嗌?,未曾考證,但近讀明代宛平知縣沈榜編著《宛署雜記·志遺八》中記有“燕臺八景”,可能是較早記載名勝八景的史料。沈氏說:“金遼以來,相傳燕臺八景。古今詞賦不可勝紀”。燕臺八景依次為:“薊門煙樹、玉泉垂虹、盧溝曉月、西山霽雪、太液晴波、瓊島春云、金臺夕照、居庸疊翠”。明代,各地纂修府志縣志蔚然成風氣,地方官員及文人雅士以當地山川勝跡入志,都要仿“瀟湘”“燕臺”八景寫當地山水,以顯其地靈人杰,文士吟詠,民間遂附會傳說,瑯瑯上口,流傳漸廣。八景之名肇端于《瀟湘》,興起于明代。據說連日本人也將“瀟湘八景”改頭換面,如“近江八景”之“堅田落雁”“粟津晴嵐”“矢橋歸帆”“石山秋月”“比良暮雪”“唐崎夜雨”“二井晚鐘”“勢多(瀬田)夕照”,成為東瀛八景,實乃“瀟湘八景”圖在海外的翻版,高平八景亦是如此,與燕臺八景十分相仿。其中“游仙曉鐘”和“煙寺晚鐘”“二井晚鐘”異曲同工。從隱藏在幽幽山林的古寺中傳出的悠揚鐘聲確實會給人一種警醒、空曠、神秘之感,晨鐘暮鼓也就成為了寺院生活的一部分。
為何不是“游仙晚鐘”,而是“游仙曉鐘”呢?我想這和高平唐代游仙李通敏有關,傳說他是位讀書秀才,愛睡懶覺。李通敏確有其人,系唐順宗十六子福王李綰的后裔,一直生活在河西村附近一帶,后又隱居于游仙山中。因系王室成員,估計吃穿不愁,又樂善好施,幫助當地百姓做過些打井找水、修橋補路、急人所難之類的好事,再加上他風流倜儻,喜云游山水,傳說他還在游仙院內辟谷養生,年逾百歲而終,又加之自號“游仙”,這樣一來,當時沒見過多少世面的當地百姓就真把他當成了仙人。
流落在高平河西一帶的李唐后裔在金代又曾輝煌一時。李通敏系李曼、李晏的六世祖,其世系在舊志中有記載。由唐代的李通敏,到宋代的李大節,子李旦,孫李異,又到金代曾孫李森,玄孫李曼、李晏,都曾入仕,李晏在金代特別受金世宗賞識,當時好多典籍法規都出自其手,官至禮部尚書,卒后謚"文簡"。河西鎮宰李村因"李文簡公為宰"而得名。李晏的兒子李仲略也曾名噪一時,累官至戶部郎中、經義讀卷官,后為照顧致仕回家養老的父親,還在澤州做過刺史。李仲略有《丹源釣徒集》《中州集》傳于世。元代時宰李村李氏一門又出了一位進士李肯播,卒后安葬在游仙寺西的泊村長畛,有贍墳地六十畝,經村中長者李克紹出面,將六十畝地施與游仙寺,永令種佃,條件是借寺院之力守護墳塋,保持墳地的松樹、楸樹繁茂,并在李氏祖先的忌日誦經、設供品祭祀。這件事在元大德八年(1304)立石的《十方慈教院施地記》中有明確記載。
關于游仙寺那口大銅鐘的記載則鳳毛麟角。明代正德九年立石的《游仙山慈教院記》中有“暮鼓晨鐘,禮三藐之世尊,游覽歸誠,同成正覺”之言,由此可知當時一定有鐘。立石于清道光十七年(1837)的《重修游仙寺記》中記載“城南十里許有游仙山,列八景之一”,但并未對“游仙曉鐘”作描述。果則溝村現存有關高平八景的清代線刻石五塊,其中包括“游仙曉鐘”。清乾隆年間《高平縣志》有這樣的記載:唐代有一位叫李通敏,號游仙的讀書人,在此地讀書時,常因早晨貪睡貽誤讀書而犯愁。一天夜里,仙人呂洞賓為其托夢,說寺外書房埋有大鐘,何不挖來使用?李游仙頓悟,第二天一早,便帶領小僧掘地挖鐘,不一會兒,果挖出一口高2米、直徑1.6米的大銅鐘。眾人見后大驚,忙幫李游仙將銅鐘掛在寺東側的鐘樓上。從此,每天早晨寺內僧人敲鐘誦經,周圍學子聽到鐘聲后也即起床晨讀苦學。其鐘聲洪亮,聲音遠播數十里,足以喚醒周圍村里的人們。當我在宰李等周邊村子走訪,詢問村中一些耄耋老人是曾否聽到過游仙寺的鐘聲時,都搖搖頭,可見游仙曉鐘至少已有百年之久沒有響過了。
正是:十里寒山古剎幽,飛仙遺跡至今留。曉鐘喚醒癡愚夢,碌碌紅塵幾白頭。
本頁二維碼